HOME/ 师资团队/ "全球健康发展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全球健康发展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张欣成果介绍

张欣,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第二届“全球健康发展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获资助以来,以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为第二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5篇,系统探讨环境风险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以第一作者在环境资源经济学领域顶刊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发表论文《Temperature and Low-stakes Cognitive Performance》。该研究基于中国全国代表性追踪调查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短期高温暴露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测试当天平均气温超过32°C时,受试者数学成绩平均下降0.066个标准差,约相当于教育年限减少0.23年。高温对老年人和低教育水平人群的影响尤为显著,显示出明显的群体异质性。此外,研究识别了空调在缓解高温冲击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现有气候损害评估可能低估了高温带来的长期社会经济成本。

以通讯作者在经济学一流期刊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发表论文“The causal impact of fetal exposure to PM2.5 on birth outcom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该研究基于精确匹配的出生与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识别胎儿期PM2.5暴露对出生结果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PM2.5每上升1微克/立方米,出生体重平均下降约6.42克,低出生体重风险显著上升。研究聚焦中国农村地区,填补了发展中国家在空气污染与出生健康之间因果机制研究的空白。

以通讯作者在经济学权威期刊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发表论文“The impact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s on ADRD hospitalization in Guangdong, China, 2017–2019”。该研究利用广东省2017–2019年病案首页数据,系统评估极端高温对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ADRD)患者的住院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短期还是累计的高温暴露,均显著增加ADRD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时长。此类影响主要源于护理服务的自付费用,且在75岁以上高龄患者和男性患者中尤为显著。研究揭示了高温暴露对ADRD患者健康和经济负担的双重挑战,强调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强化对高龄脆弱群体的健康保护与政策支持。

以通讯作者在经济学权威期刊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发表论文“The long-ru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mpact of early exposure to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of 1959–61 on mental health”。该研究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了大饥荒期间的早期营养冲击对个体及其子代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饥荒早期暴露显著损害了女性的心理健康,而男性则未受明显影响。在代际层面,负面效应仅出现在男性幸存者的儿子中,提示代际传播路径具有性别选择性。初步证据表明,这一现象可能与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文化偏好有关。研究揭示了重大营养冲击的性别异质性与代际传播机制,为理解社会文化因素在公共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

以通讯作者在经济学期刊 China Economic Journal 发表论文“The impact of ozone pollution on stroke hospitalization”。该研究利用广东省2017–2019年病案首页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识别臭氧污染对脑卒中住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暴露时长下,臭氧污染均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总体医疗支出。7天以内的短期暴露主要通过日均费用增加驱动,而超过7天的持续暴露则显著延长住院时间。相关费用增长主要体现在患者自付的药品和检查开销上,女性患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揭示了空气污染对疾病负担的具体机制及其性别与病种异质性,为环境健康政策设计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实证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张欣系统探索了环境风险对公共健康,特别是脆弱人群健康的影响,聚焦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背景下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老年健康和新生儿健康等关键议题,丰富了全球健康经济与政策评估的实证基础,也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健康干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