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上午10:30-11:30,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2025年秋季第二期Reading Club,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Fellow邓雍钲。

在本次活动中,主讲人分享了Shenbin Liu等学者发表于 Nature 的一篇论文: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这篇文章探讨了电针刺激如何通过体感-自主神经反射途径,远端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在抑制全身性炎症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发现,位于 hindlimb(足三里,ST36)穴位的低强度电针刺激,能够特异性激活迷走-肾上腺抗炎轴;而在腹部穴位(天枢,ST25)刺激则不能产生相同效果。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体区特异性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标记为PROKR2Cre的感觉神经元主要支配小鼠下肢深筋膜(如骨膜),但不支配腹部筋膜(如腹膜),它们对于驱动迷走-肾上腺通路至关重要。实验结果表明,在缺失这些感觉神经元的小鼠中,足三里的低强度电针无法再激活延脑迷走传出神经元或诱导肾上腺儿茶酚胺释放,进而丧失了抑制细菌内毒素引发的系统性炎症的效果。相比之下,高强度电针所诱发的脊髓交感反射在足三里与天枢均可产生,且不受影响。此外,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方法,进一步证明了通过足三里部位激活PROKR2Cre标记的神经末梢足以驱动迷走-肾上腺轴,却不能触发交感反射。最后,作者指出,PROKR2Cre神经纤维的分布模式可以预测低强度电针在不同体区的抗炎效果,从而为针灸穴位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提供了明确的神经解剖学证据。


(邓雍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