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上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到访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全健院),共同在北京大学科技园全健院会议厅举办了“中美健康合作圆桌会议”,来自中美两国高校、智库、国际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健康、生物安全、慢性病防控及人工智能与医药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致力于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推动务实合作。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特聘资深研究教授Bernhard Schwartländer致欢迎辞。他强调,在全球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健康合作应成为中美两国重建信任、促进和平的重要桥梁。
全健院院长刘国恩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与发展愿景。全健院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跨学科研究与中美间高水平对话,发起包括“中美健康二轨对话”“星球健康坐标系统(PHAS)”工程等多个项目,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全球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
CSIS全球健康政策中心副总裁兼董事J.Stephen Morrison博士在发言中指出,尽管当前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生物技术争议及关税摩擦等问题,卫生合作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与人道主义价值,双方亟须通过持续、建设性的对话来增强互信,凝聚共识,并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与会专家也就公共健康、政治与安全的交叉议题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指出,健康议题常受政治因素影响,呼吁超越短期博弈,构建可持续的合作机制。CSIS高级顾问Paul Friedrichs博士强调应建立全球生物监测网络,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清华大学景军教授回顾了以往中美在艾滋病、SARS等领域的合作成果
多位专家还就人工智能与生物安全、慢性病共同防控、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等话题提出建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Yanzhong Huang强调防范生物技术的安全风险,避免“过度安全化”阻碍科研合作。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癌症预防与控制部张亚玮主任提出,中美可在慢性病预防与管理方面加强联合研究,特别是在数据共享与政策协同方面探索新模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方应持续保持高层及学术交流,增强互信,深化协作,共同推动建设更加韧性、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卫生体系,为应对跨国公共卫生挑战提供坚实保障。
最后,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雪征教授总结指出,健康是中美两国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关键领域,未来可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癌症防治、大流行准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等方向推进实质性合作,并呼吁通过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与政策简报等形式将对话转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