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新闻动态

“2025中美老龄化与失智症论坛”在耶鲁大学成功举办

美东时间2025年7月10日8:30-13:00,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以及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与耶鲁中国协会协办的“2025中美老龄化与失智症论坛”(U.S.-China Forum on Aging and Dementia)在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顺利举办。

本次论坛是“中美健康二轨对话”系列的重要延伸活动,聚焦长寿社会大背景下失智症防治所面临的全球挑战与合作机遇。来自中美两国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失智症预防、精准诊断、数字医疗创新、临床照护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美健康二轨对话”中方召集人刘国恩教授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Megan Ranney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美两国各界近200人的全程参与,为促进中美关系和全球认知健康研究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image.png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致辞

image.png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Megan Ranney 教授致辞

耶鲁大学医学院 Harold H. Hines, Jr. 医学讲席教授、《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主编Harlan Krumholz 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他指出,尽管当前全球面临诸多挑战,健康始终是中美合作中最具建设性、最富潜力的领域之一,尤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认知功能衰退这一全球性难题方面,双方合作前景广阔。Krumholz 教授指出,相较于传统的“痴呆”概念,“认知健康”更强调对老年人尊严与生活质量的尊重,体现了健康观念的转变与进步。他强调,中美两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资源,应以数据共享、价值共创为基础,深化在脑健康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开发、照护体系优化等方面的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我们不仅要携手做出科学发现,更要共同打造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健康生态系统。”他呼吁现场专家以此为契机,展开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深层次交流。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53.jpg

耶鲁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讲席教授 Harlan Krumholz 博士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杜克大学讲席教授、美国FDA前任局长Mark McClellan教授指出,随着全球人口结构剧烈变化,脑健康问题愈发凸显。他引用《柳叶刀》中关于40%失智症可预防的研究,强调通过控制风险因素(如听力下降、教育不足、社交孤立等)可以在群体层面显著延缓失智症的发生。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生物标志物和数字健康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个体化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McClellan 教授呼吁建立跨国数据平台,推动临床试验流程标准化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监管政策与支付机制的协同联动。他强调,未来脑健康干预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多边信任和系统性投入。

image.png

杜克大学讲席教授、美国FDA前任局长Mark McClellan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唐毅教授分享了中国在数字认知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他介绍了团队开发的AI辅助认知筛查系统,可在社区和远程场景中替代传统量表(如MOCA),提高筛查效率与可及性。他还指出,中央听觉障碍作为痴呆早期信号,值得纳入早筛体系。在干预层面,唐毅教授展示了经颅交流电刺激在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初步有效性试验,呼吁加快数字疗法的标准化路径建设,包括监管审批、医保覆盖与伦理框架。他强调,数字医疗是认知健康的新前沿,也需要结合神经机制研究与产业化路径共同推进。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39.jp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唐毅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Joan Monin提出,失智症干预不能仅停留在生物医学层面,更需理解照护者和患者的情感、关系与社会体验。她介绍了与Live Well组织合作开展的“失智症阳性”干预项目,强调通过艺术、亲密关系重建、机器人陪伴等方式重塑患者的生活参与感。Monin教授强调,共创式研究应成为新常态,即由患者、家属和社区共同参与设计照护模式,增强干预的可接受性与文化敏感性。她指出,从政策设计到服务交付,应嵌入“照护伦理”与“人本关怀”的价值体系。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40.jpg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Joan Monin发表主旨演讲

纽约大学与耶鲁大学双聘教授、急诊老年医学专家Ula Hwang教授发言强调,失智症患者频繁进入急诊科,但识别率、干预率和随访率仍严重不足。她介绍“老年急诊认证”项目(GEDA),推动急诊部门配置专职老年评估护士(GEM nurse),实施功能评估、跌倒筛查与药物优化。Hwang教授提出,急诊室应作为健康系统与社区照护之间的桥梁,实现“急—慢—家”一体化照护模式。她强调,通过跨部门协同、支付体系改革与智能评估工具的引入,可以使急诊成为老年痴呆早期识别与转介的重要节点。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45.jpg

纽约大学与耶鲁大学双聘教授、急诊老年医学专家Ula Hwang 发表主旨演讲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刘秀云教授指出,神经退行性疾病负担持续攀升,脑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她主张应从“功能障碍”视角重构脑病定义,涵盖认知、精神、运动等多个维度,从而推动跨疾病、跨学科、跨生命周期的研究体系。她介绍了团队在建立脑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生物标志物筛选、药物研发与机制解析方面的进展,并呼吁加强中美在早筛技术验证、多中心临床试验平台与转化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刘教授指出,脑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结构与服务系统的体现,“我们不仅要治‘脑病’,更要护‘脑能’,实现‘活得久’也‘活得好’。”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48.jpg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 刘秀云教授 发表主旨演讲

围绕主旨演讲内容,与会专家就行了圆桌对话讨论。香港大学副校长、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宫鹏主持了首场圆桌讨论,聚焦“医疗创新中的研发投资”主题。宫教授指出,疾病的识别、诊断、认知与预防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而要实现精准诊断、药物研发及有效治疗干预,则必须依托先进的技术与精密仪器设备。要使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在整个医学创新链条中配套相应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体系。

2025-07-10 110300.jpg

香港大学副校长、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 宫鹏主持第一场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中,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宇翔(Kevin Ye)强调,中美两国应深化协作,携手引领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他指出,中国医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5年启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到2017年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中国医药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数据显示,2015至2024年间,中国获批上市的首创新药中,本土企业研发占比从不足10%显著提升至42%,彰显了创新能力的快速跃升。同时,Kevin也指出,中国医药产业在产业化能力方面仍处于成长阶段,迫切需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他表示对中国创新前景充满信心,但同时呼吁,全球医疗健康的突破需要国际合作,中美携手才能真正造福全球患者。

image.png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宇翔(Kevin Ye)发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商慧芳教授指出,目前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仅能有限缓解症状,难以满足患者和临床的治疗预期,且高昂的费用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她强调,病因机制认识不足是制约治疗突破的关键瓶颈,中美两国的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亟需深化协作,共同深入探索疾病发病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奠定科学基础。作为一线临床专家,商教授指出,在缺乏有效急性干预手段的背景下,加强预防至关重要。她进一步介绍了2024年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5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老年痴呆防治行动计划(2024–2030年)》。该计划旨在提升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教育、推进老年认知功能筛查、构建诊疗康复全程管理体系,并已初见成效。展望未来,商慧芳教授强调,中国正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应在病因研究、预防干预、诊疗技术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商慧芳.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商慧芳教授发言

默克公司全球健康经济与决策科学副总裁Dr. Donald D. Yin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庞大。2021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总投资高达2760亿美元,美国总部企业贡献约55%,欧洲企业占比约29%,亚太地区企业约占15%。尽管近年来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迅猛,Dr. Yin指出,全球研发整体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研发产出递减、内部收益率持续下滑等问题。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龄相关疾病领域尤为典型。目前全球在研的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治疗药物超过80种,但大部分药物最终难以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他还指出,美国的创新药物研发在未来数年将持续面临挑战,涵盖临床开发、市场准入、药品定价以及医保支付等多个方面。Dr. Yin 强调,生物医药研发在本质上是一项全球公共产品,但当前全球研发成本分担严重失衡,美国承担了约三分之二的全球研发成本,而其他经合组织国家合计贡献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他认为,中国可以积极寻找机制创新的机会,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激励本国生物医药企业,更好的分担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的责任和成本。

image.png

默克公司全球健康经济与决策科学副总裁Dr. Donald D. Yin发言

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刘秀云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她的观点。她指出,未来五到十年,脑健康领域将面临庞大的患者群体,涵盖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青少年,以及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人群。脑健康将成为公共卫生和科技创新领域亟需重点投入的方向。在投资对象方面,刘教授建议,应聚焦基础科研人员、初创企业、科研机构以及跨学科协作平台,特别强调推动高校与临床机构的深度融合。她以地方实践为例,倡导设立具备合作要求的科研资助机制,例如鼓励项目申请人同时来自高校和医院,从制度上促进科研与临床的协同,提高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效率。此外,刘教授强调,应加快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备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复合背景的青年科研力量,以构建可持续的脑健康创新生态体系。

在圆桌讨论总结中,宫教授指出,中美在科研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5年预算约600亿元人民币,生命科学相关项目占比不足15%;科技部年拨款约20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年预算约为80亿美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则高达400亿美元。尽管如此,中国地方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生物科技,将其列为重点投资领域,积极推动相关科研与创新项目。宫教授呼吁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在全球医疗健康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场圆桌讨论由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北大全健院客座教授陈希博士主持,讨论围绕如何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照护者的生活展开,探讨通过社会经济与健康干预提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照护者生活质量,并推动跨学科合作与政策制定。耶鲁大学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心教授Heather Allore从数据分析师视角指出,多数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试验得到的数据与结论不理想源于招募难;而招募问题进一步源于试验设计脱离患者实际,未考虑访问便利、健康知识素养等负担。她建议在设计早期纳入患者与照护者视角,聚焦他们在功能性和生活独立性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试验效果。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55.jpg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 主持第二场圆桌讨论

image.png

耶鲁大学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心教授Heather Allore发言

“LiveWell”组织首席战略官Heidi Gill介绍了其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生活扫清障碍、提供规划的组织LiveWell针对帮助患者的三阶架构:“Friendly,Capable,Positive”(友善、专业、积极),分别对应普及“脑健康”概念、营造舒适包容环境并推动患者们交流、以及赋予并强化患者个体的自尊与参与感。她分享了“resilient living”(“韧性生活”)概念,即实现医疗与生活整合、鼓励患者社交互动与提升就医环境与体验相辅相成。

2025-07-08 Public Forum on Aging-75.jpg

“LiveWell”组织首席战略官Heidi Gill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雷晓燕报告指出,基于对中国20年以上的长期调查,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构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自尊—自我实现”的五层递进结构显示,曾经的低层需求满足率有了较大提升,但高层次需求满足率进展缓慢;AI等新兴科技的加入主要改善了低层需求完成度,高层干预仍有空间。

image.pn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雷晓燕发言

耶鲁大学公共健康与心理学教授Becca Levy分享了老年人的积极增龄文化对阿尔茨海默症可能的帮助:通过中美老龄文化——前者积极后者消极——的对比,引申至老人对增龄的态度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风险的研究。其研究指出生活接受敬老、积极老龄化等正向观念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即使是在携带该病症风险基因的人群中,内化了积极老龄化的文化观念者,其发病风险也可降低至未携带风险基因者的水平。可以借鉴东亚积极老龄文化,通过国家与社区教育强化社会对老年人的正面态度。

image.png

耶鲁大学公共健康与心理学教授Becca Levy发言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徐安龙教授在点评发言指出,人老化和记忆减退都是生命物质代谢和能量传递的衰退,对于这种复杂的病变过程,需要整合一切可能的方法来系统干预和改善。中医,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在这类疾病的治疗和改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知识积累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值得中美健康合作中交流互鉴,疗法分享,希望未来能有这方面的专家参与中美健康学术交流。

image.png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徐安龙教授点评

参会专家围绕受试者招募、试验设计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强调在研究设计阶段引入患者及照护者的声音,聚焦功能性需求,有助于打通科研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壁垒。专家一致认为,阿尔茨海默症的预防应尽早启动,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应以个体为出发点,结合社区动员机制,推动预防理念的普及。同时,提升跨年龄层的脑健康意识与对话,有助于构建全民参与的脑健康促进体系,是推动社会共识形成的有效路径。

image.png

参会专家 与嘉宾讨论、交流

在论坛闭幕致辞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顾东风对所有组织与参与本次对话的嘉宾与团体表示了感谢,并指出中国在痴呆预防认识方面仍待深化,强调中美合作潜力。耶鲁雅礼协会医疗项目主任Di Wu提出在人文关怀视角下,呼吁相关政策应更加注重维护老年群体的尊严与存在价值。在总结发言中,刘国恩教授呼吁中美专家积极促进全球健康研究的合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与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的融合发展,鼓励跨境、跨学科研究合作,加强在老龄化、健康、技术等领域的数据共享与实践创新。

3.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顾东风致闭幕词

2.png

耶鲁雅礼协会医疗项目主任Di Wu致闭幕词

1.png

论坛现场

(文:王奕、梁钧霆、钱雨婷、叶书颐、孙若尘、 Hudson Chen。图:徐一储、白景、叶书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