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3 日上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北大全健院”)在北大科技园区举办“全球健康高端对话”。本次对话以“医疗服务可及性不平等:国际比较与反思”为主题,德国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公民、妇女与青年部性别平等事务司司长Petra Follmar-Otto及政策主管Mareen Nadolny、德国最大妇女权益倡导组织"德国妇女组织全国委员会"执行董事Judith Rahner,德国驻华大使馆社会与劳工事务参赞Maya Schwiegershausen、政治事务参赞Marie Strauss和实习生Pia Langenkaemper,以及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此次对话活动。
会议由北大全健院特聘资深研究教授Bernhard Schwartländer博士主持,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国恩致欢迎词,他介绍了北大全健院近期的工作重点,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星球健康坐标系统”工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医学机器人卫生技术评估队列调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精准健康脱贫的经济学实验: 基于四川凉山的干预研究”等。他强调,性别平等与健康公平是全球健康研究的核心议题,中德两国在政策实践和学术研究上具有很大互补性,期待通过对话促进经验共享与未来合作。
Petra Follmar-Otto博士以“全球视角下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不平等”为题,回顾了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对全球性别平等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当前女性在生殖健康、经济参与等关键领域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障碍。她分享了德国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经验,包括开展全面性教育、制定反对职场歧视的立法措施,以及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应对性别暴力等挑战。她特别强调:“性别平等不仅是基本人权,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武子婷博士报告了国家自然科学经济重点项目“精准健康脱贫的经济学实验:基于四川凉山的干预研究”的主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社区干预试验,团队发现当地女性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健康知识匮乏及社会支持不足,面临严重的妇科疾病和健康风险。项目组通过开展盆底健康知识普及和凯格尔运动培训,验证了健康干预在提升女性劳动生产力和家庭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武博士指出,该研究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Judith Rahner博士强调,公民社会参与是推动性别平等政策落地的关键。她指出,德国通过政府、学术界与非政府组织的三方协作,有效促进了法律制定与社会共识的融合。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德专家围绕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欠发达地区女性健康资源配置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北大全健院院长助理黄成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对话深化了中德双方在性别与健康领域的相互理解,积极搭建了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桥梁。
文:渠玉曼
图:陈露怡